綜合整治機動車環檢造假
日前,部分機動車檢測機構因檢測過程中的弄虛作假行為被監管部門依法處罰。監管部門發現,使用作弊工具、偽造檢測數據、出具虛假報告等是這些檢測機構“幫助”機動車通過尾氣排放檢測的慣用手法。在利益驅使下,此類造假行為給大氣污染整治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看似分散的“移動污染”卻可能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環節。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氮氧化物總排放量的34%,機動車尾氣已成為當前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特別是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是重型貨車環保達標監管的重要環節。如果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弄虛作假,將導致一些超標車輛上路行駛,直接造成環境污染。
需要注意的是,檢測造假手段不斷更新、更加隱蔽,甚至在一些區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從曝光的案例看,安裝OBD作弊器偽造數據,篡改額定功率降低尾氣數值,用汽油車替代柴油車檢測……造假手段升級的同時,涉及設備商、檢測站、中介、車主等多個環節,一些機構還針對外省二手車遷入檢驗進行跨區域的“一條龍”服務。應對這些跨領域、跨地域的復雜情況,傳統的人工抽查和單一部門執法有些力不從心。
整治機動車環檢造假,要從嚴查造假行為入手,從源頭上切斷造假利益鏈。加強針對性監管,嚴懲違規行為,對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截至2024年12月,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在全國部署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中,有650家機構被采取斷網等懲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資質資格,110家性質惡劣的被追究刑事責任。對檢測機構加強日常監管的同時,要嚴厲打擊作弊設備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切斷造假工具鏈。
機動車環檢造假不斷升級也與檢測技術滯后有關。有必要繼續加大高精度檢測設施的配備力度,完善技術手段,提升監管能力。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識別、視頻監控等手段,對檢測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有效篩查造假線索,實現精準打擊。
技術升級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構建長效治理機制。大氣污染防治法明確對造假機構最高可處50萬元罰款并取消資質,新出臺的《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偽造排放檢驗結果或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情節嚴重判定標準的意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細化標準:涉及10輛以上車輛、重復違法或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一律嚴懲。近日,生態環境部會同多部門共同編制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機動車環境監管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要求將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納入日常監管和執法檢查計劃,加強監督管理,依法查處偽造檢驗數據、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等違法行為。監管“長牙帶刺”,增強針對性和震懾力,才能有效遏制機動車環檢造假等違法行為。
根治機動車環檢造假,還需加強跨地域、跨部門的協同合作,打破信息孤島,形成監管合力。在鞏固專項行動效果的基礎上,通過常態化治理確保監管機制落地落實。生態環境、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可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全鏈條打擊涉及造假的產、銷、用各環節,對不法行為形成震懾。同時,有必要繼續強化行業自律,提高準入門檻,建立信用評級體系,進一步規范檢測機構的市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