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詩句中的意象生長出產業枝蔓”
春和景明,泗水河畔的垂柳輕拂碧波,恰似宋人朱熹筆下“勝日尋芳”的千年邀約。這座深藏齊魯文化底蘊的小城——山東省泗水縣,正將《春日》中的詩意符號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美酒的醇香里沉淀著古法技藝,等閑谷藝術糧倉的磚墻上躍動著現代創意,萬紫千紅度假區的山水間流淌著生態智慧,尋芳旅行社的路線中串聯起詩與遠方……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的深度對話,在此悄然展開。
詩行解碼,從文化符號到產業矩陣
泗水縣對《春日》的挖掘跳出了“貼標簽”式的文旅開發定式。當地以詩句為脈絡,構建起“文化IP—場景再造—產業鏈延伸”的創新模式:將“尋芳”意象融入釀酒工藝,通過“透明工廠”展示古法釀造的密碼;尋芳旅行社設計了“詩路尋蹤”沉浸式旅游線路,游客可身著宋制服飾體驗曲水流觴、拓印詩碑、捏泥制陶;等閑谷藝術糧倉則依托“等閑識得東風面”的意境,打造出集藝術展覽、非遺工坊、鄉村學堂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這種立體式開發,讓詩句中的每個意象都生長出產業枝蔓。
“我們不是在消費文化,而是在重塑文化生命力。”泗水縣文旅局局長劉洪剛坦言。數據顯示,四大文旅項目聯動周邊23個村落,形成“酒香經濟”“藝術鄉建”“生態康養”三大產業集群,成為泗水旅游新引擎。2024年帶動旅游收入增長42%,農民人均增收3000元。
古今共生,傳統美學的當代表達
在萬紫千紅生態養生度假區,設計師以“萬紫千紅總是春”為靈感,構建起“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生態圖譜。不同于常規景區的觀賞性布局,這里將朱熹“格物致知”理念融入體驗設計:游客可參與古籍中的物候觀測,在中醫藥圃辨識《本草綱目》記載的草本植物,于山間茶寮體驗宋代點茶技藝……這種“可觸摸的文化”讓生態資源轉化為深度研學產品,年均接待研學團隊超100批次。
另一邊,等閑谷藝術糧倉的改造堪稱“等閑識得東風面”的當代詮釋。建筑師巧妙保留糧倉原有的挑高空間與壘石結構,將現代鋼結構與玻璃幕墻嵌入其中,形成傳統與現代的時空對話。這個曾用來儲存糧食的場所,如今成為儲存精神食糧的藝術空間。“傳統文化需要當代語境的轉譯,就像春風化雨,無形中浸潤心田。”等閑谷藝術糧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彬如是說。
基因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密碼
泗水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深層邏輯:文化振興不是簡單的資源變現,而是通過激活文化基因重構鄉村價值體系。尋芳旅行社開發的“新鄉民計劃”邀請城市家庭認領菜園、果園、花園,在村民指導下參與農事活動,讓游客從“旁觀者”變為“創作者”;釀酒師們將“尋芳”的雅趣轉化為對傳統釀造工藝的堅守,從酒曲培養到窖池養護,每個環節都浸潤著對自然的敬畏。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并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創造性轉化——運用現代微生物技術改良菌群結構,讓千年酒香煥發新的生命力。劉洪剛說:“我們釀的不僅是酒,更是看得見、品得到的‘詩韻’?!?/p>
文化學者張輝考察后評價:“泗水將詩句化作了可感知的生活方式,讓鄉村振興有了文化的‘魂’?!比缃瘢數啬贻p人返鄉創業比例增至31%,昔日的“空心村”涌現出詩歌民宿主理人、非遺直播達人等新職業。村民瑩瑩在泗水龍灣湖文創街開的糕點房,因善于將朱熹詩句呈現于糕點之上,成為網紅打卡點。她說:“原來,文化不是書里的字,是能捏在手里的活計?!?/p>
站在泗水河岸眺望,朱熹筆下“一時新”的光景正被賦予全新內涵:當酒香浸潤的不只是陶壇還有數字經濟,當糧倉儲存的不只是糧食還有藝術靈感,當旅行社引導的不只是行程還有文化尋根,傳統與現代便在這方水土實現了共生共榮。這或許正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精髓——如同春風化雨,既喚醒沉睡的文化基因,又催生新時代的萬紫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