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萬千”入課堂 小學生“觸摸”云端奧秘
3月18日,武漢市光谷第二十七小學內熱鬧非凡,全校師生與湖北省公眾氣象服務中心、武漢東湖高新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共度世界氣象日,開啟一場充滿趣味與探索精神的氣象科學之旅。
“氣象科學絕非局限于書本知識,更是我們與自然交流的關鍵語言。”光谷第二十七小學校長姚小明在致辭中說。該校十分重視學生科學素養與創新精神的培育,借助“陶陶氣象站”“科技社團”“小小創變家”等特色課程,引領學生記錄天氣數據、親手制作氣象模型,特別是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塑料瓶、廢舊紙板等廢棄物品,自主設計并制作簡易風向標、雨量器等氣象監測工具。“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出一批既能仰望星空探索科學奧秘,又能腳踏實地踐行環保理念的小科學家。”姚校長表示,通過將氣象觀測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讓科學探索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學生心中深深扎根。
武漢東湖高新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開橋表示,研究院一直將氣象科普教育視作科學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通過聯合學校開發跨學科課程、建立校園氣象站,巧妙地將氣象數據融入數學、地理等學科課堂。王院長強調:“氣象科普教育與循環經濟理念的有機結合意義深遠。在設計制作氣象觀測工具時,孩子們不僅專注于功能創新,還能主動思考如何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這正是‘創變家’精神的生動體現。”他期望孩子們能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深刻領會“天有可測風云”背后的智慧,成長為兼具科學素養與生態責任感的新時代少年。
值得一提的是,光谷第二十七小學此前榮獲了2024年第12批國際生態學校綠旗榮譽,這是國際生態學校的最高獎項。活動現場,學校負責人、優秀指導教師以及在氣象工具創意制作中表現優異的學生代表一同接受了表彰。其中,五年級學生李然憑借利用舊光盤和吸管制作的“太陽能風速儀”,斬獲“循環經濟創新之星”稱號。
活動中,湖北省公眾氣象服務中心黨總支專職副書記、光谷第二十七小學科普校長趙雅靜以《認識神秘的云族》為主題,圍繞云的種類、云量觀測、解讀云意等內容,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科普講座,吸引現場同學踴躍互動;青年教師郭子璇則分享了《氣象筑夢,科教揚帆》微課案例,展現了學校將氣象科普融入學科教學的創新實踐。
此外,活動現場還上演了舞臺劇《時光的禮物——二十四節氣物語》,孩子們巧妙地將音樂與美術跨界融合,生動形象地演繹出古人“觀天授時”的無窮智慧;由學生自主運營的“陶陶氣象站”進行了趣味播報演示,虛擬人陶陶引用人工智能模型不僅做出天氣預報播報,還進行防災減災知識普及宣傳;小主持人則手持自制的“廢紙板氣象地圖”,用充滿童趣的語言解讀專業氣象數據。活動最后,全體學生集體宣讀《綠色氣象倡議書》,鄭重承諾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立志爭做守護地球家園的“地球小衛士”。
這場充滿奇思妙想的氣象科普盛宴,不僅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觸摸云端奧秘的窗戶,更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下可持續發展的種子。據光谷第二十七小學副校長謝能超透露,“氣象+循環經濟”的校本課程也在加緊開發中,將以此引導學生從氣象觀測入手,深入探索資源循環利用的更多可能性。從“廢品”到“發明”,從“觀測”到“創變”,光谷第二十七小學以實際行動證明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賦予下一代智慧與責任,助力他們書寫綠色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