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民宿變“民訴”應筑牢多元共治防線
一張“紅黑榜”,涵蓋民宿的衛生、規范管理和安全管理等,且分別建立詳細的檢查評分標準細則。優秀戶進入紅榜,在村大屏幕循環播放一周;檢查不合格戶,發放整改通知單或移交相關站所處理;進入黑榜的,在大屏幕播放名單和圖片。此舉不但讓消費者擁有更優質的預訂體驗,也引導激勵民宿經營者在提升民宿房源品質上下功夫,有效調動了民宿經營者參與環境整治和文明創建的積極性。
近兩年,縣域旅游熱度持續攀升,成為文旅市場一大亮點,給民宿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不同于品牌酒店的連鎖經營模式,民宿大多是個體經營,且很多從業者都未經過專業化培訓,容易存在短視的逐利行為。如有的民宿衛生條件差,有的服務不規范,有的安全有隱患,還有的經營者不明示價格、價外收取費用、虛假打折、不履行價格承諾等。這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傷害了民宿行業的口碑和信譽,還會損害鄉村的旅游形象,擾亂市場正常經營秩序。
由于民宿經營具有房源分散化、經營主體多元化等特點,政府部門的市場監管難免鞭長莫及,容易形成監管盲區。鄉村大多是熟人社會,看重“面子”,由市監所與村兩委等出面,對照相關標準,用“紅黑榜”的形式進行監督檢查,并張榜公布,這比其它的獎懲手段更有效。鷂落坪村以前幾乎天天都接到游客投訴,“紅黑榜”制度推行后,去年全年投訴僅8起。這足以表明,紅黑榜對促進鄉村民宿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作用。
規范民宿經營,網絡平臺也要承擔起監管責任,重視其信用管理。可將民宿納入信用積分評級體系,并將信用作為民宿經營的硬指標。在評級時,可對信用積分不合格的民宿一票否決,對信用積分不足的民宿采取下架等措施,督促經營者規范化經營。
我們的民宿經營者,不能有短視的逐利行為,應有長線經營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經營的專業化水平。民宿經營者充分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住客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與安全衛生的餐飲和居住條件,鄉村民宿健康發展便不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