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驗室和課堂“雙向奔赴”
“原來免疫細胞是這樣圍剿癌細胞的!”近日,記者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看到,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科學城中學校的學生正通過高分辨率顯微鏡觀察腫瘤細胞微環境——這是金鳳實驗室獲批“科普重慶共建單位”后每月“公眾開放日”的典型場景。
自2022年投用以來,金鳳實驗室不僅承擔科研攻關任務,更將服務一線科研戰線的部分儀器向青少年開放,累計惠及千余名學子。
這背后是重慶從頂層設計入手,明確要求“用好科普基地、科研院所等資源,打造‘實驗室里的科學課’新范式”。
重慶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每年從全市遴選100余名高中生、30余名初中生進入高校、實驗室和科技場館,在科研導師指導下開展“微課題”研究。
在重慶市渝中區二十九中“螞蟻夢工場”,學生們用3D打印技術復原恐龍化石模型,這個由高校提供技術支撐、企業捐贈設備的校園創客空間,已培育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126項,其中3項獲全國獎項。
重慶高新區科學城第一實驗小學的探索則更具系統性。依托“尖峰計劃”構建“基礎+拓展+拔尖”三級課程,聯動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組建“高校導師+骨干教師+行業專家”團隊,年均開展30余項科創實踐。
在重慶,實驗室與課堂的“聯姻”早已突破校園圍墻:重慶自然博物館將“鎮館之寶”馬門溪龍骨架開發成增強現實(AR)互動課程,學生們揮揮手就能讓恐龍“復活”;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將基因編輯技術轉化為中學生物實驗教具,學生用移液槍模擬“基因剪刀”操作。
“為什么空間站能在失重環境下工作?”在重慶八中的“院士課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將天宮空間站的工程難題轉化為趣味物理問題,引發學生“頭腦風暴”。
這樣的“院士課堂”如今在重慶已實現常態化開設:該市組建300余人的科學家導師團,建立院士專家工作室42個,開發“人工智能倫理”“量子計算啟蒙”等前沿課程1600余項。“科學家不僅要寫論文,還要會‘翻譯’——把實驗室語言變成孩子的‘科學密碼’。”一位參與課程設計的教授感慨道。
校家社協同機制更讓科學教育“破圈”生長:渝中區構建“1+N+X”課程體系,把社區科普館變成“第二課堂”;人和街小學學生在重慶市科技館用VR“解剖”航天器;巴蜀中學與校外科研院所開設“未來科學家夏令營”,與家長、學生共同完成水質檢測課題。
登錄“科普重慶”云平臺,九龍坡區小學生戴喆戴上VR眼鏡“穿越”到三峽電站核心區,觀察“每個螺栓的奧秘”。這個整合了862所學校資源的數字平臺,讓城鄉學生共享2300門精品課程。
重慶還從評價機制方面入手給中小學科學教育引入源頭活水:建立科普職稱體系,評定100名正高級、1500名高級科學教師,設立“科普特級教師”崗位;推出“科技副校長”制度,實現“讓硬科技軟著陸、讓小學生懂前沿”。
重慶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將通過3年時間的努力,先行先試,著力探索出一條可復制的“科教育人”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