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茶道六十載的老學徒
正在沏茶的方希賢。
方希賢供圖
春日午后,乍暖還寒。北京馬連道茶緣茶城內,商家們正在清點郵寄貨物。各地的茶商匯聚于此,經營著茶葉與茶器,在各自的門店穿梭忙碌。
我在大大小小的商鋪間迷失了方向,向旁邊的店家詢問“巖正堂”,店家一聽便心下了然:“是找方老吧,前面直走,左手邊就是了。”
剛一推開門,陣陣茶香撲鼻而來,眼前這位正在焙茶的老師傅便是方希賢。他示意我入座,開始沏茶。焙茶用的焙籠就在茶臺下放著,能感受到幾分熱氣。仔細看會發(fā)現,焙籠邊緣有一層白霜,這是焙茶過程中天然產生的。用手蘸取一點嘗嘗,竟還有些甜味兒。
方希賢80多歲,身形偏瘦卻精神矍鑠。他從1960年開始學做茶,理想是“做到90歲”。
上世紀80年代初,茶葉經營體制改革,改由茶農自產自銷。一時沒了銷售渠道,茶葉嚴重積壓,茶山荒蕪,無人管理。方希賢決定出來跑市場。1985年在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創(chuàng)辦了民營茶企,1990年打開了潮汕地區(qū)的茶葉市場,2000年后從武夷山到廣州再到北京,為武夷巖茶打拼;在河南用信陽毛尖改制信陽紅,到貴州湄潭制作遵義紅茶,去云南臨滄、景邁山一帶做生普和野生紅茶……多年來,他走南闖北,腳步不停。
在武夷山,大家多是買桐木關上等的鮮葉做正山小種,這樣的傳統(tǒng)已經有年頭了。2016年,方希賢獨辟蹊徑,開始用巖茶的原料、白茶的工藝做茶。原料是基礎,好茶還需好工藝來造就,做茶有基本的程序,卻沒有硬性約束,但真正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說,堅守做茶的“正道”,用心去做茶,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茶葉的澀味自會消散。“我覺得自己是60多年的老學徒,80多歲了,還只是學到一點皮毛,舊的東西學會了,新的東西又涌現,哪里學得完呢?學無止境。”
對于中國人,茶不只是解渴的飲品,還代表內斂、謙遜、淡泊、寧靜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現在能買到好茶不容易,很多包裝精美的茶葉,看似有檔次,但大都是花架子。茶是有內涵的,不需要那么花哨。”方希賢說著,精心挑選了9種自己珍藏的茶葉,教客人如何品鑒好茶。甘露紅茶、水仙茶、巖茶、肉桂茶、大紅袍……最早的產自80年代。“聞香識茶,好的茶,連梗都是好喝的,捻一點點茶葉,泡上幾十次,即使茶湯的顏色變淡了,味道還在。”
仔細看茶葉包裝上的字,竟都是他的書法——他不僅種茶、做茶,“寫茶”也是他的愛好。“巖骨生活水,花香存高遠。久遠出陳韻,津潤顯甘醇。”他的詩蘊含對茶的深情與敬意,也有人生的豁達與樂觀。茶的品性和人的性情,融為一體。
焙茶有講究。“我的茶火輕,七分做三分焙,重火傷茶葉,就像不聽話的小孩,調皮玩鬧的時候,你同他細心講道理就好,沒必要動手打。”
倒茶也有講究。方希賢說,倒茶要低倒,特別香的茶拿高了倒,看著好看,香氣卻飄走了。
他的腦子里,還有很多關于茶的奇思妙想。從1960年至今,已逾一甲子的時光,他始終沉浸在茶的世界里,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