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破損、電力不足、停放點少、減震差……
市民吐槽共享單車“難”騎
部門回應:擬進一步優化城區共享單車資源
作為低碳環保和共享便利的交通工具,共享單車日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打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12月,經公開招標,“永安行”公司共享單車進駐市城區市場開始運營,共投放共享單車1萬輛。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區共享單車破舊不堪、電力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一些市民反映,單車越來越“難”騎了。
頭盔里有枯葉
座椅表面開裂、傾斜
車輪扭曲變形
網友反映:
共享單車“難”騎
近日,有網友反映,“永安行”共享單車破舊,有很多車子是壞的,“少投放點沒問題,別弄一堆壞的在那里,掃了騎不了,錢照扣。這永安行還能再難騎一點嗎?”他希望運營公司及管理部門能重視此情況,將民生問題落到實處。
對于該網友反映的情況,部分網友深有同感,紛紛表示:“車況普遍不好。另外減震太差了,路面稍有不平就顛簸得厲害。”“很麻煩,還要人用力去踩,椅子坐得不舒服,車子有時臟兮兮的,車況太差。”“車子沒電或者損壞是常有的事。”“車輛分布不均,調度頻率不高。客流密集的地方經常掃不出好車,偏僻的地方經常幾十輛車堆一塊。”
另一位網友表示,他從寧波回安慶過年,看到城區有些地方沒有停車點,“寧波有哈嘍、美團、小遛等多家共享單車企業,其中小遛是寧波本地企業,車輛多、點位多,基本覆蓋所有公交站和地鐵口,以及小區、學校等門口,出門走幾步就能看見,非常方便。安慶的‘永安行’是自行車還是助力車?如果是助力車,應配備頭盔,但很多都沒配備。”
網友李先生建議,除“永安行”共享單車外,政府應考慮讓共享單車頭部品牌入駐城區,這樣可增加車輛類型和數量,滿足不同市民的騎行需求,為市民提供更多樣化的出行方案。
記者調查:
車況“參差不齊”
2月17日,記者先后在菱湖南路、湖心路、天柱山路部分共享單車停放點看到,車輛擺放不齊,分布不均。位于黃梅戲藝術中心附近的一處停放點,有19個車樁,只停了3輛共享單車,而靠近盛塘灣路的一處停放點,車輛扎堆。大部分停放點停放的單車座椅表面開裂破損,有的座椅嚴重傾斜、歪扭不堪,無法調整,還有的車輪扭曲變形,輪胎明顯破損。大多數共享單車衛生狀況較差,車身有灰塵,尤其是車筐和配備的頭盔,不僅有大量污垢,還有枯葉。
記者現場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其中顧先生表示,在使用共享單車時,他遇到過“選擇困難”,“有些車沒電,有電的車座椅破損,或者車踏踩不動。”
王先生經常騎共享單車,整體騎行體驗不佳。“找車難,停車也難。我明明在規定的還車區域停車了,掃碼后語音回復‘已還車’,但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后來又多收了我的調度費。還有的車子剛掃碼時可以騎,但騎到半路,車輛電力不足。”王先生說,“所以我盡量選新款的車子,但這種很少,老舊的車子多,運營單位應該及時回收損壞的車輛,并加強管理。”
在安慶讀研的紀同學反映,城區共享單車的投放點少,有時想騎車但找不到車。有次和同學到江邊玩,將單車騎到江邊后發現沒有停放點,給出游帶來一定的煩惱。
市民汪女士表示,國內一些城市普及了共享電動車,騎行舒適度高于城區的共享單車,建議安慶也引入推廣共享電動車,提升騎行效率。
永安行公司:
陸續回收報廢老舊單車
針對市民反映共享單車的諸多問題,永安行安慶分公司經理王福明解釋,該公司在城區運營的共享單車共1萬輛,設立821個站點。每天有20名工作人員在城區各個站點開展換電、調度、巡檢工作。去年10月起,投放了2000輛新車。通常新車電瓶充滿電能騎行70公里,因使用的人多,工作人員來不及換電瓶,所以可能出現電量不足的情況。老款車型耗電較快,是騎行電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關于市民反映車輛減震差,王福明解釋,這種車型的減震效果確實一般,因為輪胎是實心胎,不容易漏氣。公司正對老舊單車進行回收報廢處理,目前已報廢了3000輛。
“市民反映停放點少,是因為老城區受場地限制,沒有辦法建設停放點。如果遇到規范停車被多收調度費的情況,可以及時與客服聯系,我們核實之后會退費。”王福明說。
市城管局:
擬優化城區共享單車資源
從網友與市民反映及記者走訪調查了解的情況來看,城區老舊共享單車居多,不能很好地滿足市民的騎行需求。相關管理部門對此將采取哪些措施,推動共享單車行業在我市健康發展?
市城管局執法科負責人陳樂表示,目前,市城管局正會同有關市直部門,對城區現有共享單車市場資源優化工作進行會商,近期將發布有關工作公告。該舉措旨在通過公開透明程序引進其他共享單車企業,形成有序的市場競爭,進一步提升群眾出行服務水平。同時,通過政府部門的聯合監管考核,實現共享單車行業健康發展,有效提升群眾出行體驗感和滿意度。